陕西专升本语文文言文必考的一些内容有,通假字、词类活用等内容,今天库课小编整理了一些文言文的高频考点,有需要的考生可以看看。
一、通假字
(1)君子疾夫舍曰‘欲之’而必为之辞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:通“嫉”,痛恨、厌恶。
(2)使者不说(《赵威后问齐使》):通“悦”,高兴。
(3)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(《赵威后问齐使》):通“胡”,哪里。
(4)振困穷(《赵威后问齐使》):通“赈”救济。
(5)彻其环瑱(《赵威后问齐使》):通“撒”除去
(6)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:通“斑”,斑白。
(7)涂有饿莩而不知发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:通“途”,道路。
(8)不辩牛马(《秋水》):通“辨”,分辨。
(9)拘于虚也(《秋水》):通“墟”,居住的地方。
(10)遂散六国之从(《谏逐客书》):通“纵”,合纵。
(11)四君却客而不内(《谏逐客书》):通“纳”,接纳。
(12)陛下说之,何也(《谏逐客书》):通“悦”,愉悦。
(13)庄公寤生,惊姜氏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:通“牾”,逆、倒着。
(14)姜氏何厌之有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:通“餍”,满足
(15)姜氏欲之,焉辟害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:通“避”,避免。
(16)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:通“率”,率领。
(17)若阙地及泉,隧而相见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:通“掘”,挖。
(18)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:通“赐”,赐予、感化。
(19)广家世世受射(《李将军列传》):通“授”传授,
(20)三人亡马步行(《李将军列传》):通“无”,没有。
(21)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(《祭十二郎文》):通“馐”,美食。
(22)敛不凭其棺(《祭十二郎文》):通“殓”,人殓。
(23)太尉判状辞甚巽(《段太尉逸事状》):通“逊”委婉、谦逊
(24)其故封识具存(《段太尉逸事状》):通“志”,标志
(25)而节叶具焉(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):通“俱”,全部。
(26)与可没于陈州(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):通“殁”,去世。
(27)犹可说也(《氓》):通“脱”,解脱。
(28)操吴戈兮被犀甲(《国殇》):通“披”,披着。
(29)霾两轮兮絷四马(国殇):通“埋”埋没
(30)浩浩乎如冯虚御风(《前赤壁赋》)通“凭”,依靠、依托
二、词类活用
1、名词活用为动词
①危而不持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:“危”名词作动词,遇到危险
②有粮者亦食,无粮者亦食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:“食”名词作动词,拿食物给人吃。
③有衣者亦衣,无衣者亦衣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:“亦衣”的“衣”名词作动词,拿衣服给人穿。
④何以王齐国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:“王”名词作动词,意为“统治”
⑤上不臣于王(寡人之于国也):“臣”名词作动词,意为“称臣”。
⑥然而不王者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:“王”名词作动词,意为“称王”
⑦函梁君臣之首(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):“函”名词作动词,意为“用匣子装”
⑧今京不度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:“度”名词作动词,意为“符合法度”
⑨)尽甲(《段太尉逸事状》):“甲”名词作动词,意为“穿上铠甲”
⑩裂裳衣疮(《段太尉逸事状》):“衣”名词作动词,意为“包扎”。
2、使动用法
①既来之,则安之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:“来”和“安”为使动用法,意为“使…来”“使……安定”
②何以至今不业也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:“业”为使动用法,意为“使……成就功业。”
③却宾客以业诸侯(《谏逐客书》):“业”为使动用法,意为“使……成就功业”
④强公室(《谏逐客书》):“强”为使动用法,意为“使……加强
⑤杜私门(《谏逐客书》):“杜”为使动用法,意为“使……杜绝”
3、意动用法
①岂先贱后尊贵者乎(《赵威后问齐使》):“先”和“后”为意动用法,意为“以……为先”“以……为后”
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(《秋水》):“少”和“轻”为意动用法,意为“认为……少”“认为……轻”
③侣鱼虾而友麇鹿(《前赤壁赋》):“侣”和“友”为意动用法,意为“以……为伴侣”“以……为朋友”
④盖马伶耻出李伶下(《马伶传》):“耻”为意动用法,意为“以……为耻”
4、名词用作状语
①秋水时至(《秋水》):“时”名词作状语,意为“按时节”
②顺流而东行(《秋水》):“东”方位名词作状语,意为“向东
③蚕食诸侯(《谏逐客书》):“蚕”名词作状语,意为“像蚕一样”
④西并巴、蜀(《谏逐客书》):“西”方位名词作状语,意为“向西”
⑤一夫夜呼(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):“夜”名词作状语,在夜里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