逆境成就风景
黄巢的《不第后赋菊》,读过一遍之后,便再难忘怀。诗中写道“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尽百花杀。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”读罢,秋菊傲然枝头,杀遍百花的凛然与磅礴,震撼心房。菊,熬过了似火骄阳,历尽了萧瑟秋风,方成就“风景这边独好”的壮阔。菊如此,人,亦如此。
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。
出身贵族世家的曹雪芹自幼在“秦淮风月”之地长大,有过“锦衣纨绔”“饫甘餍肥”的生活,18岁后,曹家一落千丈,一贫如洗,雪芹踽踽独行,陪伴他的只有孤独、穷困、饥饿、病痛……身处困顿的他反而对人生、对生命有了更清醒深刻的认识和思考,他执笔写“红楼”,“披阅十载,增删五次”,点点血泪流淌成灿烂不朽的华章,树起一座文学的丰碑。向我们诠释了那句——最困难的时候,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。
栉风沐雨,砥砺前行。
翻开历史的书卷,有多少人陨落在站立之下,只有敢于站起来敢于同命运搏斗的人才能名垂青史,范仲淹便是其中之一。如果苦难是一所大学,那范仲淹便是这所大学中出类拔萃的那一个。庆历新政的失败,本以为会让他一蹶不振,从此避世,再也不复往日的壮志与豪情。然而这场暴风雨并未浇灭他熊熊燃烧的赤子之心,一句“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”道尽了其中的万般滋味。哪怕历经“三起三落”的人生大潮,他仍然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那份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爱国之心炽热如初。而当他登临岳阳楼,远眺八百里洞庭,面对气象万千的洞庭盛景时,我们看到的依旧是他的气壮山河。他的无惧艰险,敢为人先又怎能不令人动容?
功不唐捐,玉汝于成。
老天也许会明目张胆地不公,但努力会保留偏爱的权利,它不会让敬奉自己的人输。蒲松龄19岁应童子试,以县、府、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,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,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,直至71岁才成为贡生。他在科举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,也奋斗了一辈子。30岁时为生活所迫,做了私塾老师,并开始创作《聊斋志异》他常设茶、烟在道旁,“见行者过,必强于语,搜奇说异,随人所知。”由此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,成就了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,刺贪刺虐入木三分”的《聊斋志异》。历览前贤,成大事者,无不拥有“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努力和投入,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证明:努力不会白费。
筚路蓝缕启山林,栉风沐雨砥砺行,只有这样,方可春华秋实满庭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