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常识—作家作品
一、作品作家
1.字:摩诘 世称:王右丞(官终尚书右丞)
王维,字摩诘,号摩诘居士,祁州(今山西祁县)人,后移居蒲州(今山西永济),盛唐山水田园诗人,与孟浩然并称“王孟”。
开元九年进士,历任右拾遗、监察御史。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,被迫任伪职。长安收复后,降为太子中允。官终尚书右丞,世称王右丞。
2.地位及评价:
(1)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,“王孟”并称;(王维,孟浩然)
(2)被誉为“天下文宗”
(3)苏轼称其诗为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
3.代表作品:《王右丞集》——以官职命名
二、文体知识
五言律诗,近体诗,山水诗,抒情诗
三、内容要点
本诗主旨: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,表现了作者陶醉自然景色,乐于归隐,洁身自好,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。
词语解释
空山:空旷,空寂的山野
新:刚刚
暝:日落,夜晚,此处指傍晚
明月松间照: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
清泉石上流: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
竹喧:竹林中笑语喧哗。喧,喧哗,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
浣女:洗衣服的姑娘
浣(huàn):洗衣服
莲动:意谓溪中莲花动荡,知是渔船沿水下行
随意:任凭
春芳歇:春天的芳华凋谢了
歇:消散,消失。
王孙:原指贵族子弟,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,此处指诗人自己
留:居
特殊句式
1.对仗:
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这句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。
“明月”对“清泉”,“松间”对“石上”,“照”对“流”,词性、词义对应精准,使诗句形式整齐,节奏明快,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。
2.倒装:
正常的语序应为“明月照松间,清泉流石上”,但诗中为了押韵和节奏的需要,将“照”和“流”提前,形成了倒装句式,这也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。
通假字
无
古今异义
“随意春芳歇”的“随意”
在古义中,“随意”意为“任凭”,表示对春芳消歇的一种自然接受态度。
而在今义中,“随意”通常指“任凭自己的意思”或“不受约束地”,含义有所变化。这种古今词义的变化,反映了语言随时代变迁而发展演变的特性。
词类活用
“随意”
在古义中,“随意”为“任凭”之意,此处“意”由名词活用为动词,表示任凭春芳消歇。这种用法在古诗中较为常见,通过词性的转变,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效果。
考纲考察
1.识记
(1)作者及其诗歌特色
王维,字摩诘,盛唐山水田园诗人,与孟浩然并称“王孟”。因官至尚书右丞,世称王右丞,有《王右丞集》。其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,风格清新淡雅,意境悠远。
(2)诗体类型
《山居秋暝》的诗体类型是五言律诗,同时也属于近体诗和山水田园诗。
(3)盛唐“山水田园派”的代表人物。
盛唐“山水田园派”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。
王维,字摩诘,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,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。他的诗作善于捕捉自然景色中最细微、最动人的瞬间,用细腻而精妙的笔触描绘出来,如《山居秋暝》等作品,都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。
孟浩然,名浩,字浩然,他是唐代大力写作山水诗的第一人。他的诗作多以五言律诗和排律为主,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,也有他在登临家乡一带的山水之作。孟浩然的诗风自然质朴,意境深远,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除王维和孟浩然外,储光羲、裴迪、常建、丘为、祖咏等人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成员。
(4)背诵这首诗。
2.理解
作者在本诗所流露的生活情趣。
诗人笔下的秋景,清新而富有生气,一洗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悲凉感伤的情调和低沉灰暗的色彩:皎皎明月,郁郁青松,幽幽清泉,森森翠竹,卓卓清莲……诗人在“空山”之中找到了一个“世外桃源”,于诗情画意中流露出厌烦尘世喧嚣、乐于归隐山林、洁身自好、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。
3.综合运用
分析本诗写景的白描写意手法及其动静结合的特点。
(1)描绘景物用白描写意手法。
本诗写景纯用白描,声(泉声、笑声);光(月光、水光);色(松、竹、石、莲);态(月照、泉流、人归、舟下),色彩不浓艳,声音不喧闹,笔致简约,清新淡雅,诗情画意,融为一体。
(2)中间两联具有动静相称,视听结合的特点。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由静景写到动景,由视觉写到听觉,突出了山中月夜的清幽。“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”以人的欢笑和荷叶轻摇来衬托山居的宁静,使意境优美生动。